查看原文
其他

【设计与生活8】南方科技大学图书馆小旅回顾

2016-01-18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

1月16日下午2:30,由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、城市与建筑设计处主办,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(以下简称“设计中心”)承办的第九期“设计与生活”建筑小旅,在南方科技大学一号门前集合启动。由南方科技大学(以下简称“南科大”)图书馆设计方都市实践的项目负责人林怡琳担任导览员,带领50名报名参加的公众人员组成的团队参观和体验建筑空间,并讲解设计构思和理念,以及不为人知的小故事。

专业导览:林怡琳

都市实践项目负责人

高级建筑师

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硕士


点名集合后,参观者们在林设计师的带领下,从南科大一号校门前往图书馆。




参观者们从建筑的南面入口进入到图书馆内部的南北向通廊,林设计师就平日读者流线为此次参观路线,带大家开始了南科大图书馆之旅。

在通廊内,林设计师介绍了图书馆的建设背景及其与周边建筑的关系。早在2008年,都市实践中标了南科大的建筑单体设计,图书馆和周边建筑基本在同一时期建造。建筑地处校园核心组团,师生们每日往返与教学区与生活区都会从不同的方向途径此地。这种穿越的动线吸引了建筑师,于是顺应南北走向的动线在建筑体凹进一个两层挑空的通廊。

从通廊进入到东侧的开架阅览区,眼前的是一些自由组合的沙发,供读者悠闲畅读书本。书架有序摆放在转角后的空间。从阅览室门厅的楼梯直接上到二层阅览区,林设计师介绍,图书馆往往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核心,但在当下的网路阅读时代,书籍不再是知识唯一的载体。考虑书籍的荷载量大以及图书馆功能的转换,整层结构楼板均按开架藏书区的荷载来设计,除去沿建筑弧形边界处有适量变化外,柱跨尽量统一为8400㎜×10800㎜,模数化的藏书区和阅览区可以相互置换。还有一个创新,就是从一层到三层,图书的阅读方式逐渐趋向于无纸化。

从二层到三层的阅览区,林设计师介绍了屋面八组朝向各不相同的三角形天窗、可灵活分隔空间的书架墙、下走势景观平台、电子阅览区研习室内的设计理念。




       值得一提的是,整个图书馆内,完全未使用窗帘遮光,室内也不会太亮或是产生炫光,这和传统的图书馆不一样。林设计师介绍到,这是建筑外立面采用了“藏书阁”式的格状立面模块的原因。考虑建筑的进光量、立面尺度、结构承载力、经济性,经过反复测试,将单元格的尺寸定在1800㎜×675㎜×400㎜,模块随室内功能不同、朝向不同、对采光要求不同而在开窗尺寸上有变化。而从活动后面与图书馆的馆长交流中,也知道这种模块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是很有效的。

       之后,林设计师带大家从三楼直接下到二层的东西向游廊。它和南北向通廊一起形成“十”字形游廊。相对南北向的通廊,顺应东西向走向生成的二层通廊,更像是公园里的“游廊”。自西向东可以途径书吧,走过天井时看到二楼的期刊阅读区和三楼的电子阅览区,路过多功能研修室,穿过内庭,选择进入开架阅览区或是前行,在台地上欣赏远山,或径直下台阶到百树园去。老师们则可以借助室外游廊的“捷径”自南向北穿过建筑,可以一路到食堂。这样,“十”字形游廊系统将不同功能和高度的空间剖开,立面地展示给路人,同时游廊将建筑分“西动东静”的格局。西设天井,东设内庭,利用游廊一至三层的各种室内功能区都建立了视觉联系,步移景异。




   室内参观结束后,队员们随林设计师来到二层的一号报告厅,就参观的整个体验过程,和建筑师、图书馆长进行提问交流。随后,林设计师带大家走出图书馆,对建筑外立面的设计思路和过程进行讲解。



    本次建筑小旅是和“深圳深筑▪深圳当代建筑"系列活动合作推出,活动现场免费获赠由“深圳深筑▪深圳当代建筑"出版的系列建筑明信片受到大家的热烈追捧,参观者纷纷拿出当天参观的建筑明信片”盖章“并在现场投递,将深圳的当代建筑邮寄给自己的家人、朋友,我们希望这种对建筑的热爱继续传递下去,欢迎期待下期的活动!




*本年度建筑小旅特别企划,由设计&生活“与”深圳深筑▪深圳当代建筑"系列活动合作推出,计划在每周六举办建筑小旅活动,首期是南方科技大学图书馆,接下来参观的建筑分别是:

1.百度国际大厦

2.深圳湾体育中心

3.艺象—卫城

4.中电大厦

具体活动时间安排敬请关注文末微信公众号的相关推送。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